2020年10月22-24日,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驻马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办的“百工支柱,耀古腾今”——中原古代冶铁技术研讨会,在驻马店市召开。本次研讨会作为河南省科协“第十届河南省学术与产业发展年会”的分会场之一,是以“古代冶铁技术”为主题的科技史学术交流活动。
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五十余位,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驻马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郑州市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信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驻马店市博物馆、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确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确山县文物保护研究所、泌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泌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正阳县文物保护所、西平县文物管理所、新蔡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新蔡县博物馆、平舆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汝南县文物管理所等23家单位。
23日上午,代表们集体前往泌阳东高庄冶铁遗址参观考察。该遗址是一处新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面积约6000平方米,冶炼遗存集中分布于遗址西部。为配合基本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泌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发现了一座椭圆形炼铁炉,圆形和方形的高温遗迹,以及水井、渣坑等其他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炼渣、炉壁和少量的矿石等与冶炼相关的遗物,此外还出土了少量的陶范。根据遗迹和出土遗物判断,该遗址是一处集生铁冶炼和铁器铸造为一体的冶铁作坊。代表们在遗址现场听取了工地负责人的详细汇报,并就目前发现的遗迹和遗物进行现场研讨。
与会代表考察发掘现场
与会代表考察发掘现场
23日下午研讨会在驻马店市召开,开幕式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胡赵建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白云翔研究员、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研究员、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保刚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本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驻马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何新阁、副局长刘文阁出席了会议。
研讨会现场
胡赵建副院长主持开幕式
白云翔研究员在致辞中特别指出由我国发明的生铁冶炼技术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巨大贡献,这次的会议不仅仅是学术研讨,而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为我们通过古代钢铁技术的研讨,可进一步挖掘和阐释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在致辞中回顾了我国古代冶铁技术研究的学术研究历程,充分肯定了河南在我国古代冶铁考古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白云翔研究员致辞
刘海旺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之所以将此次研讨会放在驻马店,是因为驻马店西部的丘陵地区调查发现了许多冶铁遗址,相比较于其他地区,这些遗址时代比较早,而且部分遗址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研究表明,至迟在汉代,舞钢、西平地区已经形成了具有采矿、冶炼、熔炼炒钢、铸造等一套较为完整的钢铁生产体系。而泌阳下河湾冶铁遗址不论从面积规模还是文化内涵的丰富程度,以及延续时间等,是汉代前后中原地区其他几处冶铁遗址所无法比拟的。这些发现对中国冶金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刘海旺研究员致辞
李保刚副秘书长在致辞中首先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高度概括了本地的文物考古资源,并重点介绍了境内古代冶铁遗址的基本情况。同时表示,在河南省科学技术学会、河南省考古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掘和发现了一批体现驻马店历史文化的遗址遗迹,为研究驻马店市的历史文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要求驻马店文博界的代表要借助这次研讨会的机遇,统一思想、确定方向、制定目标,认真贯彻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共同推动驻马店市的考古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李保刚副秘书长致辞
研讨会环节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秦臻主持,共有3个报告,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结果出发,围绕“古代冶铁技术”的主题,就“冶铁遗址考古发现”“中原古代冶铁技术”和“中原出土铁器研究”等相关学术问题展开学术研讨,其中重点汇报了鲁山望城岗冶铁遗址2018年度考古发掘和鲁山县境内冶铁遗址群的调查研究成果。随后的座谈会重点讨论了中原地区古代冶金考古研究课题的规划。努力解决中国古代冶铁技术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凯就鲁山望城岗冶铁遗址2018年度调查发掘概况进行了报告。从遗址的发现情况分析了遗址性质、年代、冶铸技术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报告指出望城岗冶铁遗址是一处典型的集生铁冶炼和铁器铸造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冶铁作坊,和当时的大型铁官具有密切关系。冶铸活动主要集中于两汉时期,可能会延续至西晋,遗址至迟在唐代已被大面积破坏。遗址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二者时代可能有异,其中东区时代可能相对较早,且冶铸活动持续时间较长。由分析检测可知,遗址西区生铁冶炼用的燃料是优质的栎木炭,并以白云石作为助熔剂。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铸造铁范的泥范模,是该遗址首次发现,通过分析可知,浇铸面则以滑石粉作为涂料层。
孙凯作报告
报告内容
北京科技大学张周瑜在以往关于鲁山地区冶铁技术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了望城岗冶铁遗址与周边地区相关铁矿、冶铁遗址的田野调查,补充分析了望城岗、西马楼、太平堡等冶铁遗址出土和采集的矿石、炉壁、陶范、炉渣等冶铸遗物,揭示其蕴涵的技术特征,发现各遗址虽均进行生铁冶炼或铸造活动,但各遗址炉料配方差异明显,导致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多样性炉料配方、技术的历时性变化等因素有关。
张周瑜作报告
报告内容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买莹通过对荥阳鲁庄墓地出土的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3件铁器进行相关分析检测,时代包括东汉、西晋、唐代、宋代和明代五个朝代,跨越千余年。对上述器物铁锈浸出液进行酸碱度测定,发现pH值在6.4-6.5之间,表明该批铁器埋藏环境为弱酸性。从金相组织照片结合扫描电镜背散射照片微观形貌观察,可以看出该批铁器中铁钉的制作工艺是以韧性铸铁和铸铁脱碳钢为主,而唐代铁鼎则是典型的过共晶白口铁一次铸造而成。
买莹作报告
报告内容
报告结束后进入研讨环节,由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姚智辉教授主持。发言人包括市县文物文化部门的负责人,来自外省市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等,发言从考古发掘研究的视野、方法到保护、展示、利用,成果转化到加强交流等等,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普恒副研究员在研讨中指出两点,一是建议对之前所做的工作进一步梳理、提炼和总结,从标准和规范的角度再做一些相关的工作。包括前期的调查、发掘和后期的整理工作,形成专属于冶金考古的一个准则,最后形成国家标准,指导今后的冶金考古工作。二是建议中原地区的冶铁考古工作以河南为中心,联合周边省市,加强合作研究,设立专项课题,共同解决冶铁考古的重点问题。
南普恒发言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学者刘文涛、代全龙二位代表在研讨会中高度评价了河南在冶铁考古工作方面的辉煌成就,各地区尤其是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应加强联合,以组建合作联盟的方式,对各地古代冶铁遗址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共同谋划冶铁考古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文涛发言
代全龙发言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秦臻副教授建议,一方面要从社会视角关注古代冶铁问题,整个冶铁体系是如何嵌入到整个社会化中,包括它的管理体系,铁器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以及工匠的组织模式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要从环境考古方面关注冶铁遗址和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大量的消耗自然资源、砍伐树木,是否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以及大规模的冶铁生产是否会在冶铁遗址周围产生重金属沉积,应当关注当时的环境污染问题。
秦臻副教授发言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姚智辉教授在研讨中表示,一是建议未来的冶金考古工作要从原本物化的研究,主要是指冶铁工艺技术方面的研究,要转变到工艺技术和当时社会动态关联度的研究,研究的高度和维度都要做进一步的扩展。二是从做分析测试的角度,就信息的提取问题,如标准采集的有效性、规范性等作出深入的探讨。三是建议将不同遗址和不同单位的分析结果建立成可共享的数据库,同时建议通过实验冶金考古对分析结果做出模拟验证,将研究成果及时向社会大众进行展示。
姚智辉教授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白云翔研究员在最后指出,一是要明确学术定位,冶铁考古是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综合性多学科研究。冶铁考古包括五个大方面: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科技分析检测和研究、模拟实验研究、民俗学研究和文献研究。二是冶金田野考古怎么做的问题,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调查和发掘。先通过区域调查的方式对全局情况进行掌握,然后有重点的进行发掘,发掘时要关注生产、生活、管理以及与冶金有关的墓葬遗存等四个要素。三是冶铁考古和其他手工业考古一样,是要从资源、技术、产业、社会四个要点进行把握研究。四是建议科研院所、高校、各地的文化管理部门、文物管理部门等密切合作,明确保护是基础,发掘研究是关键,做好展示和利用和成果转化这个思路。在最后还特别指出,河南的冶铁考古、冶金考古,在中国起步最早,成果最为丰富,一些重大发现诸如西平酒店、南阳瓦房庄、郑州古荥、巩义铁生沟、鲁山望城岗等遗址在世界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河南古代冶铁考古研究可代表中国的冶铁考古水平。最近几年来,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重视下,多方面地启动冶铁考古研究,有效开展国内和国际的合作,各地的政府和文物部门也很重视冶铁考古,中原冶铁考古研究一定会取得不断成功。
刘海旺院长在会议结束时强调,中原地区的冶金考古确实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在1970年代,冶铁考古一开始就是多学科研究,达到了第一次研究上的高峰时期。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经典的著作,涌现出了一批知名专家,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次会议的初衷就是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使中国的冶金考古能迎来新的高峰期。通过多方合作,共同解决中国古代冶铁技术方面一些关键和难点问题。研究好中国古代冶金技术,阐释好丰富的科技成果,古为今用,不仅为构建中华民族历史、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更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研讨会期间,驻马店地市文博部门的与会代表就本地区冶铁文化资源进行了梳理,并对开展冶铁考古相关工作表示大力支持,一致建议省市县各级联合,共同做好本地区古代冶铁遗址的调查、发掘、研究和保护工作。
地市代表李安娜女士发言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有力促进了我国冶铁遗址、冶铁技术、铁质文物研究和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内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冶铁技术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等学术问题的平台。
会议合影
(作者|郑兑 审核|刘海旺)